谷歌工作法(二)
简介
不管是朋友圈里年入百万的斜杠青年,还是得到、喜马拉雅上的大师专家,无一不在刺激着在积极上进的年轻灵魂。有没有一种科学高效的,符合每个人思维规律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瞬间提升职场竞争力和商业生存力,以此走上财务自由、精神独立的人生巅峰。在本书中,你将掌握学习领域的终极规律:
为什么说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 只需 1 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 28% 跃迁为 39% /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 哪些 “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 别在无法克服的学习困难上浪费时间 / 如何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 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事半功倍……本书案例丰富,论点权威,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认知科普读物。
总的来说,本书可以看作是认知科学目前在“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课题上取得的所有成果总结。读者能从中获取的,不仅是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会对人脑的工作机制有更深的了解。
豆瓣评论
-
陈菜芽
用了大量心理学的例子证明几个关键论点,不可避免的拥有学术派的严谨、啰嗦,以及枯燥。关键论点:1.多样化编码信息——链接细化脑中知识地图——间隔检索 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习新知识是困难的,挫折是必然的,但挫折不是失败,是努力的证明,也是心智模型完善的过程,是能力的扩展。 permission to be human。3.通过犯错的反思,不断坚持运用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
-
有用ziqian
公众号推荐就是这种水平
-
有用LforLight
一篇文章就能讲完的事,扩成一本书,重点反而不清晰了。不过中心的几个观点很值得一看。
-
有用席耳洛
任何一个中国的高中生都明白书里面说的道理,而这本书也就仅仅是讲了一下道理和各种故事。看了一下作者和最后的致谢,我可以肯定地说那两位心理学家几乎没有参与写作甚至也没看过这本书,不然他们肯定无法容忍这本书里拾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牙慧,引用了如此多同行的案例却没怎么提自己做的实验。这只是一本畅销书作家写的故事书而已,你要是真的觉得茅塞顿开了…那我觉得你可能都没写过毕业论文…
-
岂能无怪哉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figure9
如何让知识更牢固——适合长期知识技能,不适合短期应试Make it Stick 这本书是我五年前在书店闲逛时看到,当时粗略读了下,感觉很有共鸣:提取练习,穿插练习,自我测验,生成式记忆等概念我在平时学习时有意无意的有使用到,但这本书把它总结出来,辅以大量的实例,使我可以有意识的应用这些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中文书名被翻译的稀烂:原书名是: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对应中文应该是 如何通过科学的学习让知识更牢固,但却被出版社搞成 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否认轻松学习有木有
作者对这本书的总结:
本书作者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均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以研究记忆的机制而著名。他们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工作,都是在研究记忆。
十年前,他们开始思考,为何心理学家对记忆之机制了解得这么透彻,但是在教育领域,似乎甚少有应用。于是他们开始调查人们在日常是采取什么策略来学习的。 调查结果显示,反复阅读、在书上画线、在课堂上记笔记,以及课后温习笔记、使用不同的记忆策略、使用索引卡、创建概念图,以及小组学习,这些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其有效性则非常令人质疑。
有感于此,罗迪格教授开始与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尝试将实验室研究发现推广至课堂。其后,他们联合了小说家彼得·布朗,写成了面向大众的一本介绍学习科学之原理的图书,就是你手上拿的这本。
这本书应该有相当多的人不喜欢:毕竟这本书里鼓吹的自我测验,正是广大中国学生所痛恨的考试。然而,不管你喜不喜欢,考试,确实是加强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快乐学习?快乐二逼和苦逼学习,只能二选一。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下面是书里的摘要:到目前为止,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 进行集中练习意味着我们在机械地、快速地重复一些东西,想把它们烙在自己的记忆中,也就是“熟能生巧”。一个例子就是考试前的“填鸭”。 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对于知识的长期掌握,反复阅读效果很差。但要考虑具体情况: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某场突发考试(比如科目一),短时间的大量做题可能是最优选择。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时间,你会在中断期间感到稍有生疏,或者在把两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时,检索的难度会更大,而且你会觉得收效不佳,但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读书时不是越快越好,对于信息量大的书,放慢速度,两三本穿插读效果可能更好。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举个例子,你知道的历史故事越多、越详细,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刻。
在学习新知识上,我们应该向 六小龄童 老师学习,无论是什么知识,都要尽力放自己身上套(中美合拍文体两开花)。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同上。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对于儿童教育,应该选择更吃力更好的效果,还是更轻松更差的效果?我不知道答案。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对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畅阅读,就会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
深有同感。自己在初中高中就是如此:课本读的滚瓜烂熟,一到考试一脸懵逼。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
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
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有可能会让很多读者不爽。为什么还得考试。我在大二学习数据结构时用的是类似的方法:照着书本抄一遍(手写)-> 照着书本敲一遍 -> 离开书本写到跑通为止。尽管很慢,但效果很好。
在练习中,按统一类型解题的学生(也就是集中练习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89%,而按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但是在一周后的最终测验上,之前练习统一类型解题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0%,而进行穿插练习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63%。
与其集中时间学习一门知识,不如分散时间学习多门知识。这样速度会慢一些,但效果可以好两三倍。你是愿意看一篇用正常字体排版的文章,还是想看一篇字体模糊的文章?几乎可以肯定,你会选择前者。但事实是,当页面文本稍有模糊,或是字体略微有些难以辨认时,人们能更好地回忆起文章内容。
神奇的知识点。我在 15 年第一次读完这本书之后,就尝试读繁体中文的电子书,速度慢了下来,但效果确实好一些。(可能是我读简体中文速度太快,导致略过了不少内容)
认知科学家从实证研究中得知,测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生成,以及特定形式的环境干扰,会让学习更有效,记忆更牢靠。
Learn XXX the hard way.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
技术大牛可能不适合做老师。但这并不代表你不能从他们身上学习: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模仿,比他们直接教效果要好很多。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是元认知中一个较为热门的议题。发现这一现象的人是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
他们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
邓宁与克鲁格有几条理论。其中一条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便有人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的事情。相反,失败则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是很容易的。邓宁与克鲁格还提出,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意识不到其他人的表现如何,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做比较时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较差。
朋友圈里吹爆的邓宁克鲁格效应,大致是傻到一定程度就感觉不到自己傻(例如对这本书嚷嚷着要给负分的用户)因为现实中很少会有人给 critical feedback,网络上即便有人提到,也会被你拉黑(参考豆瓣的某些小组)
如果你感到学习很难,不要认为是自己做错了。记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你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这里有个问题:如果真的是自己错了呢?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花糖研究的简洁程度令人称道,同时也是对人生的绝佳比喻。我们在出生时便带着基因赋予的能力,但我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专注与自律:两者是激励的产物,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样在朋友圈被吹爆的棉花糖实验,大致是延迟满足感的孩子未来都不错。但这个实验后来被推翻,因为样本有问题:能做到延迟满足感的大多家境殷实,所以不在乎多等等。所以这个实验的真正结论,应该是家境好的孩子未来会更好。
不然你以为专注和自律是天上掉下来的么。饿到没饭吃,专注自律个屁。
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说基本都是如此。你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
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你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控制,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困难会因此变得有价值。
确实如此。重要的东西通常都很难。所以不要信网课营销号,它们除了能让你花几十倍的价钱买到学到东西的错觉,其它屁用没有。
我们一直被引导着相信,集中学习讲究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是精通某项技能或学会新知识的必要环节。有两个原因让这种直觉很有说服力,很难让人不相信:
第一,当反复练习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看到表现有所提高,因此这种方法备受推崇。
第二,我们没有意识到,在反复练习中取得的收效是作用在短期记忆上的,而且会很快减弱。我们无法看出这种收效减弱得有多快,导致我们产生了集中练习有效果的印象。 如果发现自己在固执地、反复地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就要改变这种做法:加入其他的科目、技能,持续不断地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选出正确的答案
读书学习,要想想长期效应。如果这门技能可以用十年,那多花几天几周学习,产生的收益会更高。
如果只是临时性技能,那集中学习没啥错,比如一些考研科目。
个人感觉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写的很好:自我测验,穿插练习,穿插学习,生成式记忆都是实用性很强的学习方法。
但后半部分开始讲的记忆宫殿我感觉用处不大——一次性记住随机 54 张牌这种技能,我感觉更适合综艺节目,实际应用不大。如果一样东西很有用,但又不好记,我会把他集成到我的 notion 系统,作为第二大脑。
总之,能学到东西,但略繁琐,一些实验说服力不强。4/5。
以上。
“刻苦学习是根深蒂固的,效果更持久。不劳而获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如果你今天就写,明天就会消失。”
研究发现,不努力学习(反复阅读、反复背诵和不断阅读笔记)往往是徒劳的。这种方法被称为懒惰的认知天性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懒惰,学习是燃烧大脑。因此,天生的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式。一旦我们找到了认知规律并学习,学习自然就会有效率。以下重点介绍认知本质中的几种方法
1、联想记忆
将你所学与生活或自己联系起来,这样你就能更快更好地记住
2、错误并不可怕
我们应该意识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没有必要害怕或回避它们。如果你犯了错误并加以纠正,你就是在搭建一座高水平的学习桥梁,这将把你的思维和认知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再现检索
学习后,我们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新知识进行再现检索,这也有助于记忆。适当的时间间隔和穿插安排将有助于我们整合知识,形成长期记忆。多次练习
巩固非常重要,但不要只使用方法。它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被复制和使用,这将比单一方式更好。反思练习
每次练习或真正的练习都不需要用纸和笔。我们可以使用大脑模拟的方式和播放电影的方法来熟悉和复习知识和细节,例如,讲师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写完教案后,你不必真正走上讲台。你只需要推断出你头脑中的每一步,预先设定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可以帮助你做好准备。此外,这种反思和实践将有助于形成三维复合知识
6、过程
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包括个人理解和概念建构,然后转移和使用
7、促进
学习之后,你可以起草自己的结构,写出要点,然后举例说明。只有这样,你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你自己的积累。
8、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也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正确地面对失败,我们才能自豪地前进,而不是背负重担。面对失败,关键在于是从失败中崛起,还是把失败当作机遇。把失败当作成长的基石。
9、心智模型
真正用于解决问题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通过整合相关知识和经验建立起来的心智模型。有时,解决一个问题所需的知识并不多,但建立这个模型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因此,退伍军人往往认为这很简单,认为自己知道,其他人也知道。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很多人倾向于说,“这么简单,你为什么不明白呢?”。
10、知己所知
了解自己很难,但它真的很重要。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知道什么,还要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学霸和学侠的最大区别在于,学霸知道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并且对学习有明确的元认知,但学侠通常对自己感觉很好,觉得一切都是已知的,一切都很简单。因此,如果你使用它,那将是一场悲剧。
11、提取总结知识
学习知识时,我们应该主动使用提取的公式。我们不仅要记住关键,还要读出规则,发现本质,了解规则,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则,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构建规则。因此,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我认知
12、学习差异
尽管考试很重要,但你无法从分数中看到所有的差异。例如,知识是否被记住可能会直观地反映出来。然而,总结经验和转化知识的能力并不能用一两点来反映
13、阅读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与他的语言流利度和自主阅读能力密切相关,这也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你看不懂一篇课文或一篇文章,你就根本无法理解它,然后你就无法理解它的本质和理清它的结构。因此,为了提高学习能力,从小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4、智力模型
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归纳、推理、解释和进化的能力。流动智力好,学习容易转化,学习效果好。Crystal intelligence指的是记忆、复制和描述模型的能力
如果Crystal intelligence很好,并且大脑中存储了很多知识,它可以帮助“在使用时及时调整书本”。然而,如果单凭水晶智能是好的,那么学习就不够灵活。当然,最好的效果是这两者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改进
15、学习目标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一切都是预先设定好的)。良好的学习必须有目标,并指导过程达到标准。但是这本书说有两种学习目标:是以成就为目标,另是以学习为目标。在应试教育时代,大多数研究都以成就为目标。然而,在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学习应该以学习本身为目标,也就是说,你在考试中得到多少分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学习并拥有了能力。换句话说,他可以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放学后和毕业后,他可以在没有老师和家长指导的情况下学习
只要你学会了如何学习并有能力学习,就有可能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